今天是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齐鲁文化

漫谈菏泽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5 14:48:00

一、菏泽地理历史脉络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不知历史,人将不知自己为何物。不知历史,人就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人类的物质生产,只有在先前世代积累的基础上,方能进行,方能发展。人类的精神生产,同样只有在一代又一代先人积累起来的丰厚基础上,方能持续,方能创新。今天的菏泽文化,是由历史的菏泽文化积淀而成的。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菏泽文化发源成长于菏泽及周边区域,因而,就必须先了解菏泽的地理位置、境域演变和历史脉络。

1.地理位置

菏泽位于鲁西南,与苏、豫、皖三省接壤,辖八县一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2个乡、镇、办事处,6106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930万,面积12228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处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湖泽众多,黄河流经辖区。从这样一个地理区位,我们可以知道菏泽的地理特点:一是平原地带,黄河中下游腹地,湖泽众多,温度适中,水草丰美,适宜农耕和居住;(“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市东南15公里处。)二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商贾云集之所,生产制造业发达,往来贸易繁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袭扰不断;三是黄河流经辖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产,同时也是水患不断,人们颠沛流离,多灾多难;四是由于战争、水患、位于鲁西南和苏鲁豫皖交界处等原因,菏泽境域和归属变换不断;五是如此的地理位置及变迁也促成了人口的频繁流动,各种文化的汇集和交流,塑造了菏泽文化的的独特性格。以上特点,在菏泽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2.境域演变

菏泽历史悠久,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建制的演变,菏泽境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境域内并存多个小国或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并且一直不太稳定。

夏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2世纪,夏朝立国,禹都城阳((雷泽附近西周前古城阳)。《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菏泽市境地处历史上所谓的中原地区,分属兖、豫、徐三州之域,境内分布着众多的部落和方国,中部有三鬷国(都陶),南部有莘国、贯国。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建立,建都北亳(今菏泽市曹县南,史称北亳),菏泽市境内分属有顾国、黎国、贯国、中部为曹国(汤在以商代夏的过程中消灭了三鬷国,并将曹氏族人从今河南灵宝一带迁至于此,封为曹国)。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建立。菏泽境域内有五国之域,即曹、郜、卫、鲁、魏。定陶和曹县属曹国(商代曹国曹姓族人东迁建立邾国,周代曹国的开国之君为姬振铎,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487年约存635年,传25君,被宋所灭。商曹国至周曹国共存1100多年),成武县属郜国,鄄城属卫国,单县、巨野、郓城一代属鲁国之西境,东明属魏国。

春秋时期,境内分属鲁、曹、成、郜、宋、卫诸国。

战国时期,境内为齐、楚、魏三国。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宇内,推行郡县制,今菏泽的鄄城、郓城、东明、定陶、成武、牡丹等县区属东郡,巨野、单县、曹县属砀郡。

汉代,境内分属东郡、山阳郡、济阴郡及豫州之梁国。

三国时期,境内属曹魏的兖州。

西晋时,菏泽分属兖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和豫州梁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境域先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后属东晋之济阴、濮阳、高平、北济阴郡。

南北朝初期,境内东部属刘宋,西部属北魏。公元 527年,北魏置西兖州,济阴郡改属西兖州,州、郡同治定陶。北魏分为东、西魏后,境内属东魏西兖州的济阴郡、濮阳郡,菏泽整体开始有了相对一致的归属。

公元578年,北周灭北齐,改西兖州为曹州,仍治左城,是为曹州得名之始。隋朝时,境内中部属曹州,北部属濮州,东北部属郓州,东南部属戴州,南部属宋州。

唐代,境内属河南道。

五代十国时期,境域分属曹州、濮州、郓州、宋州、单州。

北宋,境域属京东路,后属京东西路。京东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

金分属于单州、济州、曹州、濮州。金大定八年(1168),曹州治所因左城为水所没而迁至古乘氏县治,即今日之菏泽城。

元代属中书省。

明代,大部属山东兖州府,个别属京师大名府和山东东昌府。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朝,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曹县、定陶2县随属。1735年(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辖1州10县(濮州、菏泽县、曹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中华民国初期,境内除东明县属直隶省外,其他全属山东省。1914年(民国三年)省、县之间增设道,境内大多数县属济宁道。1925年后境内大部分县属曹濮道,东明县属直隶省大名道。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属直属河北省,其余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于菏泽设立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除东明县属河北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外,其余各县皆属之。

1948年9月,菏泽全境解放。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原菏泽专区所辖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至1953年底,菏泽专区共辖10县: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巨野、成武、定陶、曹县、单县、复程,菏泽市的区域基本形成。1956年3月6日撤销复程县,析入曹县和单县。1960年10月,改菏泽县为菏泽市。1963年3月16日,改菏泽市为菏泽县。4月,东明县由河南省开封专区划归菏泽专区。同年底,菏泽专区共辖10县: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梁山、郓城、鄄城、东明。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1983年9月,菏泽县再次改为菏泽市(县级)。1989年12月22日,梁山县划归济宁市。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

3.历史脉络

菏泽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古典文献记载为表述,有众多历史遗迹的勘探结果为佐证,七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稼穑渔猎,繁衍生息,创造着早期文明。

从华胥履积迹雷泽生伏羲,到黄帝大战蚩尤与涿鹿之野;;从帝颛顼生息于济濮流域,到帝尧都陶丘葬成阳,从舜耕历山渔雷泽,到大禹治水建夏都;从契至汤八迁,到仲丁十王都于毫(北毫),无不说明菏泽文化的厚重。时世变迁,沧海桑田。今之菏泽大地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文化遗迹,从考古学家对具有鲁西南地方特色的安邱堌堆、安陵堌堆、肖堌堆、窦堌堆、官堌堆、历山堌堆等堌堆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自龙山文化晚期商时期,从大汶口晚期到商代晚期的文化积淀。史实证明,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西汉之前,菏泽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商朝建都为北亳,即现在的曹县。商朝的伊尹,夏末商初人,为商初重臣之一。伊尹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他辅佐成汤起兵灭夏,结束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商朝。成汤去世后,他又先后扶助了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位君主,巩固了商朝的根基,是中国历史上圣贤名臣的典范。他既是一位治国大师,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烹饪大师,被称为中国的厨神和食祖。相传伊尹生活在伊水边(在今山东曹县北部)。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加之境内众多水系湖泽的灌溉之利,经济发展快速,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大发展,菏泽文化呈现繁荣时期。战国时期,陶为著名的商业都会,在经济上处于“天下之中”的地位。当时,陶陆路东通鲁都曲阜,齐都临淄;西通卫郑及中原各国;南通楚国;北通燕赵。陶属于济水流域,菏水的开凿使得南北不同水道系统连接起来,战国时代鸿沟的开凿使得陶的水路交通更加便利。发达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使陶成为四方贸易的枢纽。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成就越王霸业后急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范蠡第三次迁徙来到定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称为“陶朱公”。范蠡在商业活动中洞察物价的变化,探求市场规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平籴、平粜、积著之理的经商原则,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被尊为商业鼻祖,被民间尊为财神。

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菏泽历经战乱。西汉初年,设置薄县、冤句、蒙县、成阳、句阳、鄄城、定陶、单父、成武、都关等24县,人口达百余万,是人口最多、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充分说明当时政府对菏泽的重视和菏泽自身的重要性,也证明了菏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西汉著名农学家汜胜之(前一世纪),汜水(今山东曹县)人。汉成帝时任为议郎,知农事,后官至黄门侍郎,以轻车使者身份,曾在三辅(关中平原)教民种田,后迁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扦裁法”、“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多种农业生产技术,著有《汜胜之书》共2卷18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菏泽社会安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成为山东重要的粮食生产供应基地。郓州在山东十四州中据第四位,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山东三大纺织业中心之一,是鲁西商业集散地。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注重黄河水患的治理和兴修水利,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成为重要的粮食、酒类、中药和丝绸产地,定陶等地成为当时北方重要商业中心。在文化方面,菏泽涌现出著名的经学家邢昺、教育家戚同文、科学家燕肃、医学家钱乙、巨野晁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当时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唐宋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菏泽经济开始相对衰退,社会地位日益退后。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水患、蝗旱、瘟疫,致使中原大地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量荒芜。鉴于上述原因,当时山东布政使司所辖的兖州府曹州地域,人口流亡,死者甚众,以致人口锐减,村庄多成废墟,呈现出“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凄惨景象。自明初实行大规模移民垦田开荒以后,不但使古称曹州今之菏泽地域的户、丁增多(明初编户为41793户,丁为90040口,到万历至明末,期间新增编户为27727户,新增丁为195161口),村落增加(明初村庄536个,到明末增加至9274个,其中明代移民迁入后构建的村庄达8738个,内省80%以上的村庄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移民构建的村落),而且使曹州地域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移民的迁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在菏泽大地也逐步孕育成长。

明末清初,社会进入了比较剧烈的变化阶段,某些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了一定的发展;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为自然科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统治集团内部户分立,水火不容;各地农民起义高潮迭起,冲击着明封建政权的统治,满州贵族势力迅猛膨胀,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王朝。由于持续四十年的战乱,使菏泽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廷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行之二十余年收效甚微。迨至康熙年间,政治形势逐步稳定,尤其是垦荒政策执行的有力,效果显著。菏泽区域残破的经浊局面得到了改观,特别是种植经济作物棉、桑、烟、麻等,一时曹州府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展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产品的商品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促进了菏泽农村集镇的壮大和繁荣。到了乾隆年间,“居民货物昌盛,俗遂称为镇云”,及至清中期嘉庆年间,由于封建地权的集中和地租剥削的沉重,自耕农伦为佃户,加上官僚政治的腐败和赋役负担的繁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地民众反清斗争蓬起,鲁西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声势较大,顺治年间的曹州榆园农民起义军和咸丰年间的捻军抗清斗争最为著名,两支不同年代的义军虽遭失败,但沉重的打击了清军,震憾了清廷在山东各地的统治。

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满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也在菏泽大地潜移默化。满人入关后,因与汉人的频繁接触与交往,逐渐改变了原先的各种社会习惯,形成了一种与汉族文化更加接近的文化形态。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渐被汉人同化。但还保留一些汉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如家居仍用炕席,妇女不缠足,身着旗袍,男子着长袍、马褂。一日两餐,喜食牛羊乳酪和面食,喜欢吸烟、饮酒。满族王公贵族之家,生活极为华侈,他们靠饷俸,不劳而获,所以旗人子弟在入关后不久,渐渐养成了骄情之风,清朝中叶以后,生活更加奢华,不求进取,成为美食鲜衣,游手好闲之徒,这样,就加速了满族封建统治王朝覆亡的步伐。

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菏泽小农经济日益凋敝,与东部沿海和开放口岸等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1938年6月,日军进攻开封、郑州,为阻止日军南下,蒋介石政府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包括菏泽在内的黄泛区沦为灾区,经济衰败,民生艰难。

解放后,国家进行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但由于“三农”问题积重难返,菏泽的社会经济地位发展缓慢,成为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后,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活力,各项事业迈上健康轨道,菏泽文化更呈现出鲜明特色,成为名闻遐迩的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民俗文化之乡。

菏泽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国史立传的菏泽人物就有200多人,国史上载名的不下千人,著名政治家商朝初期的伊尹、春秋中期的伯乐、汉高祖刘邦的夫人吕后、西汉开国功臣陈平、西汉名臣魏相、东晋大臣卞壶,北宋知州任中正,北宋名相张齐贤、名臣李迪、宰相庞籍等,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的庄周、文子、春秋时期的冉雍、谷梁赤、孙期、仲长统、张训、李好文、刑昺等,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等,著名经济学家春秋时期的计然、范蠡,唐朝理财家刘晏、宋朝的王著等,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吴质、温子升,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晁补之等,著名农学家西汉末期的氾胜之、北宋的邓御夫,著名教育学家北宋的戚同文、张彦士等,佛学禅宗嫡学传人元代高僧临济和尚、唐代高僧赵州和尚,农民起义领袖隋末瓦岗寨的单雄信、程知节、徐懋公,唐朝末年的黄巢、北宋的宋江、元末的郭子兴、明末的徐鸿儒等人都出生在这里。正是他们,使菏泽文化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

二、菏泽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概念,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连续性,同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五个: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不是文化,人为的东西才是文化。如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的经验和知识,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为一定数量的人群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如“曌”(照)这个字,武则天创造出来,颁布后才是文化。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积累过程。这就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传承改造发扬问题。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满族文化、壮族文化,宫廷文化、平民文化。总之,文化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

2.菏泽文化的界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其骨干来讲,有“一片阳光”、“一方沃土”、“三棵大树”。“一片阳光”是指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灵魂、以《周易》等经典著作为载体,渗透各个方面的中国古典哲学。“三棵大树”,指儒学思想、道学思想、佛学思想,简称“儒”、“道”、“释”。 这三棵大树,深深扎根于由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组合而成的肥沃土壤,经过数千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中华民族上百代人培养,枝繁叶茂,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人类数千年来的思想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三大关系展开的。一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阐述这三个关系方面是最深刻最准确最完备的。其中:儒学是研究人与他人关系的,是治世的学问。道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治身的学问。佛学是研究人与自我关系的,是治心的学问。这些学问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就成了不同的“道“。如天道、人道、中庸之道、孝道、妇道、师道、官道、商道、兵道等。这些”道“就是”儒、道、释“三棵文化大树的繁茂的“枝叶”。

菏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区域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三棵大树”的茁壮成长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儒学方面,我们菏泽的冉雍功不可没。冉雍(公元前531年—公元前462年)字仲弓,今菏泽市牡丹区冉贤集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孔子对其评价很高,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荀子《儒效》篇中,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孔子死后,冉雍等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把孔子平时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成《论语》一书,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冉雍就没有《论语》,在《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一定带有整理者冉雍的思想痕迹。左丘明,曹国左氏人(今定陶县力本屯乡左岗人),是春秋末期史学家,曾任鲁国太史,精心研究历史资料,后来双目失明,但他身残志坚,呕心沥血,秉公直书,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既是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是最早阐释孔子所编《春秋》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始建于唐的东明文庙和始建于宋金时期的巨野文庙,都是传播儒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著名的道家学创始人老子曾到过单县,他曾在单县的孟渚泽隐居了九年,据说他的“上善若水”就是经常观察孟渚泽的水有益于灌溉良田,有益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而悟出来的哲理。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为道家经典之一。巨野的金山历来就是道教名山。

关于佛教文化,唐朝的临济和尚,曹州南华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代禅佛学文化宗师,临济宗的开山鼻祖。临济独创一代禅风,在古印度佛学的基础上禅佛学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现象。自唐、宋、元、明、清历代演传,临济宗渐成佛学界最大的一支法脉,世人俗称“曹溪派列”,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法国、瑞士等欧盟各国广泛传续,法脉远盛,影响巨大。鄄城的古亿城寺(现为圆融禅寺,始建于北魏),定陶的左山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对菏泽文化含义的界定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但借鉴多种研究成果,根据菏泽文化独特的历史地位与空间特征,我认为可以对菏泽文化作如下表述:菏泽文化是以今古地理区域上的菏泽为地缘基础的,以出生在或活动在菏泽的各种杰出人物为代表的,以发生在菏泽的重要事件为载体的,基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而形成的,具有菏泽地域特征和人文印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菏泽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概念,仅供大家参考。

3.菏泽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菏泽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祖源性。

菏泽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的地位。菏泽地处鲁西南,菏泽之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禹贡篇。菏泽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都遗址,形成了一个文化系列,古遗址有300多处,史书中涉及菏泽的古地名也有几百个,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菏泽是古代圣君尧、舜、禹的重要活动区域。据史书记载,尧生于“三阿之南”“国于陶丘”“葬于谷林”;舜生“姚墟”,“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禹母脩(修),“有莘氏女”。尧、舜、禹都是大行德广的部落首领,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许多学者都赞成将文献记载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当作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起点,但对于夏王朝的发祥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些专家通过文献考证,认为包括菏泽地区在内的古代济濮流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发祥地。在刚刚结束的菏泽文化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殷玮璋认为:“菏泽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一旦在菏泽考古中找到夏代的东西,绝对惊天动地。”

二是包容性。

菏泽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菏泽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菏泽正处于“两圈一带”的交汇处:两圈即齐鲁文化圈和中原文化圈,一带即黄河文化带。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黄河文化是一种母源文化,是发轫和创新的文化。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底蕴厚重的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菏泽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形成了菏泽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个性,使得菏泽文化既具有齐鲁文化的厚重度,又具有黄河文化的开放性,兼具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这种包容性催生了菏泽文化的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如以卜子夏、三冉和左丘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和李勣等为代表的兵家文化;以老子、闵子、庄子和邢义玄等为代表的佛道文化;以伊尹为代表的食文化;以汉宣帝丞相魏相、唐朝宰相刘晏、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和宋代工部尚书张咏等为代表的官宦文化;以隋唐好汉聚义、唐末黄巢起义、梁山起义为代表的叛逆文化;以尧陵、商汤陵、伊尹墓等为代表的陵墓文化;以安邱堌堆、莘冢堌堆、安陵堌堆、梁堌堆等为代表的堌堆文化;以百狮坊、百寿坊、永丰塔、观音寺塔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等。从菏泽这一层级来说,即使在全国范围之内,也很少有菏泽这样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现象。

三是平民性。

菏泽文化具有浓郁的平民气韵。与中原文化的帝王气象和齐鲁文化的秩序本色不同,菏泽文化体现了一种大众化、一种平民性:它发源于群众,扎根于基层,内化于思想,践行于行动,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融合为日常行为。表现为质朴无华,平易近人,勤于事业,处事低调。庄子的逍遥隐逸和晁补之的亲近百姓代表了菏泽文化的平民气韵。庄子(前369—前286),名周,东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才华横溢但不愿出仕,而是隐居曹之南华(在今东明县境),遁迹乡野,自由自在,著书立说,影响巨大。晁补之(1053—1110),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刘围子村人,北宋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成名较早,曾入官场,率性自由,后受“党籍”案牵连,回家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年58岁时,病卒于江苏泗州。晁补之善于诗词,著作丰富,富有生活情调,充满乡土清新气息。从现实来看,以单县羊肉汤、曹县烧牛肉、菏泽水煎包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山东梆子、大平调、两夹弦、四平调、柳子戏等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桃源花供、商羊舞、仿山庙会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牡丹种植、牡丹传说、牡丹文学等代表的牡丹文化;以梅花拳、大洪拳、曹州武馆、宋江武校等为代表的武术文化等,都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其中,更有力地证明了菏泽文化的平民性。

四是民俗性。

菏泽文化与地方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文化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及生产秩序需要的文化;一类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及日常交往秩序需要的文化。在菏泽文化中,生活类文化最鲜活、最丰富,民俗色彩浓厚,菏泽也因为民俗文化丰富而被认定为山东省民俗文化之乡。菏泽市已拥有20项国家级非遗、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皆居全省各市之首。在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扩展名录中,菏泽市又有29项“非遗”入选,总数居全省第一,比第二名多16项。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杂技、民间手工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无不体现了鲜活的民俗性。

五是实践性。

菏泽文化在实践中演进发展。正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菏泽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领域,涉及今世来世的不同空间,与人类生存、社会和谐息息相关,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并通过具体的生产与生活、社会与历史、文学与艺术、个体与群体的实践进行传承。山东梆子是菏泽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它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梆子实践性特征非常鲜明。

4.菏泽文化为什么不称为曹州文化或曹陶文化

菏泽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空间上的文化类型概念。当我们讨论某个或某些文化区域时,一定是指那个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具有某些文化特质的类型文化。譬如,山东文化、胶东文化、温州文化等,是以现代的行政区域来命名文化区;譬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是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封国之名来命名的区域文化。曹州文化、曹陶文化也是一种时空上的称谓,但为什么称之为菏泽文化呢?这是因为,曹陶古国面积较小,没有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因子,加之社会变迁、距离现在比较久远等原因,曹陶古国的历史文化已经湮没或融合于近现代更强大的菏泽区域文化中。而曹州文化缺乏历史古文化的支撑,区域变化大而且不能涵盖菏泽境域,难以用作菏泽区域文化的界定名词。所以,曹陶虽然久远,但后继乏力;曹州尽管较近,但难以涵盖。冠以菏泽文化,既能体现空间范围,又方便大家接受和理解。

三、菏泽文化的六个关键词

菏泽文化历史久远,内容丰富,一两次讲座难以全面介绍,我用六个关键词摘要性地描述概况。这六个关键词是忠孝、正义、重教、崇文、尚和、奋进。

第一个关键词是忠孝。

忠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秉持气节,忠诚报国;孝为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恪守传统,礼仪传家。菏泽民风淳朴,最重忠孝,讲求家庭亲善,追诉人伦和谐。名列二十四孝之首的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舜姓姚,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孔,所以叫重华。相传舜家世寒微,父亲是个盲人,叫瞽叟,母亲很早去世。继母为舜生个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起来加害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舜登上仓顶后,他们却抽取梯子,放火焚烧。舜夹着两只斗笠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还有一次,他们要舜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地逃脱,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而舜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于兄弟。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就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被后世尊为“远古圣王”。孟子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卞壶是东晋初的著名大臣,济阴冤句人(今菏泽市丹阳办事处卞庙村人)。累事三朝,两度为尚书令。卞壶为人刚正不阿,部位权势,维护朝廷纲纪不遗余力。公元327年,庚亮当权打算将野心家苏峻征之于朝任大司农,以受笼络之效,并借机释兵权。卞壶认为这样必将激发苏峻提前叛乱。苏峻果然称兵进攻建康。卞壶率军与苏峻闸门与西陵,死伤以千记只好推手清溪,终因寡不敌众,被苏峻破城而入。在战斗中,苏峻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壮烈死难,时年48岁。卞壶的两个儿子卞昣、卞盱见父亲殉国,相随赴贼,也力战殉国。公元329年苏峻叛乱被平定后,追赠卞壶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荣衔,谥号“忠贞”,祀以太牢。时人赞道: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

赵登禹1898年生于山东曹州府西部的赵楼村。1914年,赵登禹参加了冯玉祥率领的部队。1924年底,冯玉祥班师回京发动“北京政变”之后,组建国民军,冯玉祥亲任国民军第一军军长,赵登禹先后在第一军任团长、旅长。1933年赵登禹指挥的喜峰口战役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确保了长城阵地不失。在阵前的军官会议上,赵登禹说:“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驻宛平城的29军部队奋起反击日军进犯。赵登禹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亲自率卫士30余人,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反复冲杀。双腿被炸断醒来后,不顾传令兵的阻拦,仍欲作最后的奋斗。他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他老人家,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赵登禹将军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勇敢杀敌,为保卫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愧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在菏泽,忠孝是人格魅力,也是生活风尚。单县历史悠久,文化兴盛,尊老敬贤风尚世代传承。今年10月,单县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一个“长寿之乡”。截至2008年底,单县总人口约120万人,80岁以上老人为3万人,百岁以上老年人119人,平均人口预期寿命76.97岁,是全省百岁老人最多的县(区)之一。单县是我们菏泽敬老孝亲的一个代表,也是一个缩影。

第二个关键词是正义。

一部《隋唐演义》一部《水浒传》向世人展示了山东自古出好汉,而实际上这两部历史名著中描述的英雄好汉,相当一部分是菏泽人,他们是正义的象征。菏泽人信奉正义、维护正义、主持正义。那么,菏泽文化里的正义包括哪些内容呢?三部分:正直、义气和团结。正直就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守正不阿、仗义执言、临危不惧、浩然之气。义气就是慷慨大方、博施济众、疏财仗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团结就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共度时艰,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同心合力、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菏泽关于正义的故事很多,我重点介绍一下魏相。魏相(?-前59)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西汉著名大臣。他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霍光死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在任茂陵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亲戚坑骗乡里,鱼肉百姓。魏相辨明真伪,不畏权贵,将其收捕治罪,并杀于街市示众,从此,茂陵大治。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顿吏治,考核实效,禁止奸邪,当时豪强无不畏服。因政绩突出,后被征为谏议大夫。魏相匡扶正义,扼制外戚势力,为西汉的强盛做出了贡献。魏相被任命丞相后,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从此,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

第三个关键词是重教。

菏泽自古以来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至今在群众中有“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说法。人民群众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一是自觉承担教育抚养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二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提高修养,掌握谋生的本领,以知识来改变命运;三是希望为国家为社会造就出栋梁之材。从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设进士科开始确立科举制,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正式废除,前后1300年间,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状元596名,其中经考证认定的山东籍状元为36名,菏泽状元就占了7名,既有两度为相的状元宰相,也有洪武帝、光绪帝钦点的状元。宋代实行重文政策,注重学校教育。鼓励地方设学兴教,菏泽涌现了一些著名教育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由宋至元,以读经通儒而科举入仕者数量很多。宋元时期,山东科举入仕者179人,菏泽有45人,占山东考取人数的四分之一还多。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地方府州县学的建设。据明万历二十年统计,曹州县社学达46所,光绪八年曹州有私塾200处,学生近2000人。说到重教,不能不提及历史上遍及菏泽的书院。最早创立书院的当推宋代名儒戚同文(904——976),曹县人,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在今河南商丘创立的“应天府书院”,此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此后是元朝的历山书院,该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实行医科教学并开办门诊业务的书院,在我国的书院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曹州书院颇多,最负盛名的是设于曹州府的“重华书院”、“曹州学宫”,此外,菏泽县的“佩文书院”、“右文书院”,定陶县的“唐文书院”,郓城县的“宣文书院”、“养正书院”,曹县的“五经书院”,巨野县的“麟州书院”,单县的“鸣琴书院”,东明县的“漆阳书院”、“扶义书院”等,这些书院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而且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美称在山东教育界流传甚广。六中即校址在曹州的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简称省立六中,其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的曹州官立中学堂,及1913年由官立中学堂与普通中学堂合并的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年7月奉省府令改称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省立六中之所以如日中天,盛极一时,饮誉齐鲁,乃至扬名全国,是和六中的教学质量分不开的。1922和1923两年,王鸿一邀请哲学名家梁漱溟、熊十力到校讲演,1923年底又邀留美博士冯友兰到校讲西洋哲学。后来,梁漱溟又辞去北大教职,任六中高中部主任。王鸿一还介绍日本文化人士丰田孤寒到校教日语和英语。如此众多的学者大家在六中任教,可见六中师资力量之一斑。时任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在《山东省立六中一览》一书中说:“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升学人数与考取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当时国内名牌大学,几乎都有省立六中学生。六中学生也是首开东渡扶桑和欧美各国留学之风者,仅据1916至1921年五年间统计,留学日本和欧美者即有20人之多。1931年,山东中学会考,曹州六中学生成绩名列全省第一,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校”。

第四个关键词是崇文。

菏泽重教的传统营造了地方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本地出现许多名家学士,也吸引一些非菏泽籍的著名文人在菏泽生活或逗留,留下许多雅事和圣迹。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公元221年,曹植任鄄城侯,三年后改为鄄城王。他仿铜雀台在城角高筑陈王台,终日在台上读书赋诗,写下很多诗文,《赠白马王彪》是其中的名作。“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王粲,山阳高平人(今巨野县境内),一生所著诗、赋、论、议将近60篇,《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公元744年,唐朝著名诗人高适与李白、杜甫携手同游单父,在琴台饮酒赋诗抒发情怀,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在宋期,晁补之家族是巨野的旺族大家,先后见于史书记载的有20多人,或以廉政垂后世,或以文章名天下,可谓“道德学问”人家,为有宋一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1085年,苏轼在回开封赴任礼部员外郎的途中,经过了郓城,郓城的美丽景物为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用明快的笔调写下了《新堂夜月》一诗。古郓城县志对此有过记载:“旧有新堂在郓,苏轼尝游览,赋诗于其中”。

在菏泽的著名文人中,王禹偁当属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王禹偁是巨野人,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以诗文名世,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古文观止》选入王禹偁两篇文章。其中《黄冈竹楼记》有人认为胜过醉翁亭记。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他说过:“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自比杜甫和白居易。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林逋称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

第五个关键词是尚和。

和即和谐、协调,尚即尊崇、注重,崇尚、倡导。由于地理因素和社会变迁,菏泽这一带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曾经水患不断。因而,生活在菏泽这方土地上的民众,比其它地方更加向往稳定与和谐,更加热爱和平,为了和平事业,他们敢于挺身而出,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出生在菏泽市牡丹区城内当典街的何思源,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何思源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何思源参加了天安门前的集会及后来的一些爱国斗争。1928年6月,何思源任国民党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鲁北一带组织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1944年12月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后,率部接受伪省政府和“敌伪财产”。1946年10月任北平市市长。1948年秋,被免去北平市市长职务。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是北平市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因此遭到国民党的暗害,寓所被炸,除小女儿被炸死外,他和夫人等全家人全部受伤。但他不畏强暴,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到前线与中共代表谈判,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说何思源是“真正代表了民意”。如果说何思源是热爱和平人士的个体代表的话,那么,广大的菏泽民众在解放战争中踊跃支前的表现,使得他们成为崇尚和平的群体代表。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这次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由于菏泽所在的冀鲁豫边区距离淮海战役战场最近,冀鲁豫边区人民全民动员,参军参战,踊跃支前,送军粮、抬担架,碾军米、做军鞋,陈毅曾说:“没有冀鲁豫上百万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就很难保证我军在严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刘伯承说:“冀鲁豫人民在支前工作中,热情很高,干劲很大,值得敬佩啊!”英勇无私的菏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第六个关键词是奋进。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世界文明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给沿河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1949年以前的四千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多达一千五百多次,每一次决口泛滥,都是一次恐怖的屠杀,造成难以估量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黄河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内河水系打乱一次;决口一次,就淤垫一些河流和湖泊,或冲刷出一些新的河道。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下游大改道26次。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其中流路涉及菏泽的有12次。北宋咸平三年(1000)至金明昌五(1196)黄河六次决口,在菏泽一带南北摆动近200年之久,致使境内河湖不断淤积。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这是黄河第二十五次大徙,第十二次流经菏泽。铜瓦厢决口改道,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溃水由封丘、兰仪(兰考境),考城(兰考境),长垣东下,漫淹菏泽全区,至张秋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北面有金堤屏障,南面无堤防档水,在菏泽地区漫流20年,南北滚动。由于这次改道,遗留下的旧河床形成了东明,曹县,单县三县全长140公里,总面积达24万公顷的黄河故道。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创修南岸障东堤,黄河才受两岸堤防束范,形成现河道。黄河菏泽段属于宽河道,历史上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众多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滩里。据统计,菏泽县区滩地面积为354平方公里,耕地3万多公顷,村庄381个,人口20万之多(2004年部分滩区村庄迁建之前),其滩地面积约占山东境内黄河滩区的47%,黄河菏泽段属于地上悬河和‘‘豆腐腰’’地段,滩区治理和黄河大堤防护的任务相当繁重。菏泽是历史上受黄河洪水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与黄河水患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勤劳质朴的菏泽人民不向自然灾害低头,敢于向命运进行挑战,形成了百折不挠、无惧无畏的性格特点,奋进成为菏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奋进精神是一种图强的精神,就是坚定远大目标,鼓起勇气,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就是锐意开拓,不断进取,奋发有为。在这样一种精神激励下,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发展的危机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知耻而后勇,扎根桑梓地,建设新菏泽,古老的曹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的发展战略以来,菏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发奋图强,干事创业,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快速、平稳、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

四、如何对待菏泽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菏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市一些历史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挖掘、整理和运用菏泽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通过深入民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菏泽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筑起了中华历史文化与菏泽文化研究的高地,引起了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打造菏泽历史文化名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分析我们在菏泽文化研究方面的现状,对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和弘扬菏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既有成绩,也有不足,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为此,我觉得大家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进一步挖掘整理菏泽文化。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在我们今天看来,山东地区包括鲁西南在内,在整个中国文明史进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这里,不仅是代表中原的仰韶文化与代表东夷的大汶口文化交汇、融合之地,而且,地面上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尧、舜、禹、汤等古圣王相关的遗址,所以,无论从考古学上,还是历史学上,进一步探讨菏泽文化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历史意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殷玮璋说,从考古的角度来说,菏泽地下远比地面上所有的东西价值要大得多。因为这里是黄泛区,黄河多次泛滥将很多历史遗存淹埋在地下。目前最紧迫的是尽快展开考古挖掘工作,用考古实物和历史史料相互印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菏泽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对于菏泽的历史地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深入研究菏泽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开发价值。菏泽文化是历史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菏泽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文化特色等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能使菏泽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绽放新姿容,再添新风采,从而产生巨大感召力、渗透力、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如对春节、端午节、仲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中健康习俗的传承,儒家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古圣先哲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修身处世格言警句的弘扬,优秀戏剧、民歌的传唱,健康民间游艺娱乐活动的繁衍等等,都可以使菏泽文化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3、以文化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文化在消费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全面延伸,深入展开,发展成为潜力无限、日益庞大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建设“四大基地和一大产业”,即:煤电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正当其时。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我们深入挖掘菏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举办了一些新兴节会,如国际牡丹文化节、鄄城发艺节、花冠储酒节、东明西瓜节等,建设了一些新的景点如孙膑旅游城、水浒文化城、浮岗水库等,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菏泽文化,提高在菏泽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方面,都发挥了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市积极叫响“一城四乡一生态”文化品牌,中国牡丹城和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平原森林城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所接纳。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工作,我们进一步推进菏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塑造了城市新的形象,提高了城市品位,城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菏泽大剧院、演武楼等逐渐成为菏泽的标志性建筑,成为菏泽亮丽的名片。

4、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菏泽文化中有许多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和睦、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和民间传说,他们有着丰富的感人的道德内涵,是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资源。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浓厚氛围。弘扬传统文化,要注意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谐文化建设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历史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从过去走过来的,厚重的历史成为我们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心理动力和价值源泉。认识过去就是认识今天,认识历史文化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价值文化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的血脉相承的感情。由此,才有爱我家乡、爱我菏泽的深厚感情,才有建设家乡、建设菏泽的历史责任感。


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齐鲁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菏泽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

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

研究员 韩广洁

二0一0年八月十九日


首页

地址

电话